王羲之的《兰亭序》
2015年4月初,我的老师将卫夫人教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的书法论点给了我。他二活不说:只是交待这是卫夫人的《笔阵图》书法论点。他也没说明这些论点有何用?
这三句话就是: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
接了这三句话,就如接了圣旨,必须自己揭开“底牌”、寻找答案、真是一个“哑谜”。
心里纳闷,老师在考我的观察力吧----石头如何从高空坠落地的变化情景、考我的审美鉴赏能力吧---云层如何在天空变化或是考我的自然景观吧----藤蔓如何在森林生长的情形。
但是,这些想出来的理由根本与书法论点完全扯不上关系.到底老师要我悟什么呢?
上网寻找答案,别问老师,他肯定不解谜的。
原来这三堂课是卫夫人要王羲之了解汉字结体的最原始的线条或笔画:那就是点、横和竖的掌握方法。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老师。王羲之,众所周知,是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及大量书法精品。
高峰坠石
四月,我只悟出“高峰坠石”是王羲之第一堂书法课教导“点法”。因为老师肯定发觉我的“点”字掌握的不踏实,不同的“点”,我乱点,因为脑子从未幻想“点”字的变化,照著帖乱临摹。。。
看了“高峰坠石”的解说,脑子至少有居高坠石的影像,理解物质重量与速度下降的画面,石子落地的形状,去幻觉“点”的变化,也开始了解每一回写宝盖头或“点”,都是写得粗大,因为沾墨太多,或“提”、“按”掌握的不好。哎,自己缺点太多了,基本功没练好。。。好糟啊!
千里阵云(一) |
千里阵云(二) |
第二堂是“千里阵云”,这与横画有关系。“千里阵云”是很难懂的论点。这横划的“一”就如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向著两边横向延展,这就是“千里阵云”的形象。
“一”字看似简单,但却难写。我执笔没信心,笔接触纸张,心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笔触与纸张就产生变化,横划就写得粗大膨胀。。。。。。。这就是我常犯的毛病。。。
我爱看云,知道云与风接触,慢慢变化。。。现在更知道在书写时,要将笔触如云在地平线上游走。。。。。产生“横划”的变化,说起来,好容易。。。。但,能吗?还要苦练呢?
万岁枯藤(一) |
万岁枯藤(二) |
第三堂书法课是“万岁枯藤”。卫夫人借“藤”的强韧的坚持,让学生领悟攀上山,要借藤的力量,领悟竖笔的写法。。。。犹如藤蔓长而坚挺,粗细变化,“竖笔”的力度要写得“韧性”拉不断。。。。。。这应该要花一番苦功,才能达到成功的火候啊。
最近重看这三句话,又觉得卫夫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她的《笔阵图》提出的三堂书法课,留给学生很多空间去深思。她的教学法相当灵活。学生必须要自己深思领悟,才能真正掌握这三个论点。因为王羲之的聪慧,造就他成为中国伟大的书法家。
也许我的老师,也像卫夫人一样,希望他的学生能灵活的思考,
将“点”、“横”和“竖”与现实的情景去联想,写出不同的“点”、“横”和“竖”,真正能掌控那支软性的“毛笔”,写出一手好书法。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现在,又有深一层领悟:
“高峰坠石”---又和物理学有关。每一块大石,从高峰坠地,变成不同形状的小石块,这些落地后,形成不同的形状,都与石块的重量加坠地的速度所形成的。因此在书写“点”时,笔势、墨韵加上提与按的力度,就会写成不同角度的“点”。
“千里阵云”更是一个与视觉有关的审美观。当我们站在平旷的空地,观察云层的变化,我们不单是了解“横划”的书写,也在学习了开阔的胸怀,并且提高自身的人品修养,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在宽阔的天空,云慢条斯理的排开阵势,就如沾墨的毛笔,在纸上渗透渲染展出不同的“横”笔。这一句除了学笔划,还学习人的气度,应有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更是让我们了解一根藤蔓长得如此粗大,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必须要有坚持的精神、坚韧的生命力,才可看到“线条”优美的藤蔓,攀缘在大树上,傲人的展示自己的英姿。
卫夫人这三课堂的精髓,千年不更。
学好书法,必须真正领略和掌握这三堂课的奥妙。灵巧、阔达、坚持的态度也是学书法和做人的态度。
哈哈哈,我的老师也高明,没有明说这三堂课的精髓。。。。。他知道他的学生有很高的求知的精神。。。。。至少还能领悟些许。。。。。可能在过些时日,又再开窍,又有更深一层的领悟了。
谢谢网上分享照片
备注:如套用或摘录文章,请写文章出处:生命中的蓝天白云或http://thwon53.blogspot.com/)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