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飘香的姜花

姜花(一)
姜花(二)
姜花(三)
姜花(四)
姜花(五)
姜花(六)
姜花(七)
姜花(八)
去年前任上司特送一棵像班兰叶的植物给家姐栽种。两位爱花人交头接耳的互将种花心得交换,彼此惺惺相识。

前任上司送给我,是因为她疼我、惜我;知道我去年为家事与公事忙,怕累坏身体,我的人一日比一日瘦。她特说此花香气扑鼻,有镇压神经的功效。

家姐也疼惜我,特将此花种在我的房间窗边,希望这棵像班兰叶的姜花的花香,能够纾解我的郁闷、压力。。。。。。。

我们姐妹俩日忙、夜忙,对此姜花之事,随着时间,渐渐淡忘。。。淡忘。。。。

前几天,随意望去窗口,眼前一亮,那好大朵的白花,吸引了我。我就走去院子,想目睹这花的风采。未走近花旁,一阵阵清幽的香味,缓缓随风飘送,本是郁闷的心情,也顿时开朗。

喜悦、欢欣、朝气、热爱生命的感觉也在脑子发出讯号。感恩我的前任上司,送了这株姜花,更感恩家姐悉心栽培,让满室花香。。。。

姜花,又名野姜花,是襄荷科姜花属的淡水草本植物,高一至二米,可种地上或盆栽。
它又称蝴蝶姜、白蝴蝶花等。它的原产地在亚洲热带地区,印度和马来西亚的热带地区。这类花大约在清代已传入马来西亚,也是古巴特选此花为国花。

欧美国家又把姜花称作“蝴蝶百合”,因白花恰像纯洁的百合花。它的一个花苞开出五。六朵洁白泛黄的花儿。每朵有三片花瓣。

这些在花柱上的花儿,宛如翩翩白蝶,聚集在翡翠簪头,从朝到暮,喷放清香。每年在5月至11月,姜花就开花了。如果将姜花植物置放在室内,那清香的花味,可做天然的室内空气清新器。

姜花的地下茎横生而且具有芳香,形状如姜块。姜花的长叶子形状椭圆披针形,叶子长度约40公分至50公分,叶片宽7公分至12公分。叶子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具长毛,没有叶柄,叶脉平行。

花絮顶生,密穗状,有大型的苞片保护,每一花序通常会绽开1015多花。姜花的颜色有白、黄、红与橙等色。

姜花也是一种不耐寒植物,它喜冬季温暖、夏季湿润环境,抗旱能力差。当姜花生长初期时,喜爱半阴的气候;生长旺盛期,就需要充足阳光。土壤必须肥沃,保湿力强,姜花才会长得茂盛。

姜花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特色植物,它可以当盆栽种植,十分幽雅美丽,对空气有很大的洁净功能。如果置放在办公桌或家里,可以吸收电脑与电视的辐射源,就可避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姜花还有预定的食用价值。它的花朵可以食用,是一种营养功效极大的保健菜品,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而且有诱人的香气,是近几年餐桌上的热销菜品。

姜花在工业上也有一定的用途,这种植物的提取物经过加工后可以制成姜花浸膏,是制作香精的重要原料。

姜花的根部可以入药,有温经止痛和解表发汗的作用,对人类的头痛、跌打损伤以及
神经性失眠等症状有明显的作用,也有活血化瘀的药用功能。

姜花全株都可食用,在傣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常常用这类植物的全株,治疗人们的愕血、尿痛以及腰痛等症状,是傣族的常见药品。据说它对气管炎和咳嗽和大便秘结等病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但是此花的耐看时间有限,如果在猛热的阳光下,在花序上的姜花,就会凋零地迅速。

备注:如套用或摘录文章,请写文章出处出处(生命中的蓝天白云或http://thwon53.blogspot.com/)感恩

发呆九个月,顿悟了。。。。

《张猛龙碑》技法精讲
《张猛龙碑》技法精讲(一)
《张猛龙碑》技法精讲(二)
《张猛龙碑》技法精讲(三)
已经握毛笔九个月,但是总是感觉所写的字都不像“张猛龙”的魏碑。。。

曾经在中学时代,老师说我的书法像“柳公权”体。。。

何谓“柳公权”体?不懂。

何谓“魏碑”体?不懂。

中学时代,最恨就是写小楷。那时候的作文,老师批改后,规定一定要用小楷誊写作文。当时,我作的作文特长,当誊写时,所花的时间很久。唉,这都是作文太长的缘故啊!心里就情不愿的誊。。。。。嘴里就嘀咕嘀咕地碎碎念。。。。多苦啊!

每一个星期的华文家课,就是周一、三和五交大楷二篇;周二与四交小楷两篇,不准放标点。那本小楷簿超大的。所用的字帖是高书小楷字帖。班上多数的男同学“视死如归”,宁愿被老师罚,也不交小楷。

我是很听话的学生,每个晚上眺灯夜写,一定如期交“小楷家课”。也许是这种原因,不知不觉培养我的耐力、独自完成工作的能力。当时是国民型改制中学,自己英语掌握不强,因此将大半的时间花在强化语文和历史、地理、数理科目上,对书法练习,只是为了交功课而完成。

爱中华文化,学艺术,这个念头本是存在心理好久,但迟不开始。。。。都为自己找借口。。看了一些所谓“名师”在网络发表,自学书法就是自己自寻自杀,必须拜“名师”学艺,三个月专心,等于三年这个理论,看了,心里更纳闷。。。。是吗?“何谓名师?”是追求名利的老师吗?我要追寻的是“明师”---- 那就是讲解明白,以身作则,使人明理的好老师,更是有实力的书法家。务实解决书法上的难题。因为我们在出世前,已是“闭眼投胎”,读书时也没权利选老师,现在在学习书法路途上,我们已经可以“睁眼投师”了。

自己曾是教育工作者---“为人师”,如今在“书法路径上,毕竟是“学生”。在寻师学艺问题一直在脑子转了又转,真得要拜师吗?

不是交不起学费,只是心里上的疑问?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看了有些书籍记载:书法要写的好,除了每天练,本身的书品要好、人格也要有修。什么“字如其人”等论说,都在我脑子盘旋。。。。如果自己“敬师不道”肯定“学艺不精”,从这句活,我们了解我们如果没有折服的老师,怎样会有恒心和毅力去学好书法呢?

在深思:从前,许多书法家不是自己写、自己练,最后也成家了吗。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都是用毛笔书写,形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了考取功名,也必须要写一手好书法。他们不是每天照帖临、照帖练,慢慢就成“家”了。同时,古代很多的文学家如苏东坡、黄庭坚、李白等学者,他们的文学修养多好、多高。真是令人佩服。

因此我寻寻觅觅,总是不拜师。。。。

终于9个月前握笔了。。。。也获得珍贵的礼物---《张猛龙魏碑字帖》。。。。。

照字帖自己乱写,没思考。。。因公事与家事两头忙。。。写出来的字随眼看,可骗自己,似模似样。静心仔细端详,字的结体已经是“跑位”了,惨不忍睹。。。。好可怕!因为自己根本不了解“意临”、“背临”。。。。只是一笔一笔照练。。。。。

可是我也每天懊恼,为何写不出字形的模样呢?每天对笔发呆。。发呆。。。又发呆。。。

也许自己资质差劲,又不明白“顿”、“提”、“按”之运笔方法,更不明白何为“逆锋”、“中锋“和”侧锋等运笔名称。首三个月,自己总感觉每一个字的起笔,或写完整个单字,笔画呈现很多棱角。对这个问题,询问无门,又不知如何将心中的疑问,去向书法界“前辈”表达出来,因此跌跌撞撞又过了一些时候。。。。。

每天对着“横”、“竖”、“撇”等笔画发呆,突然一天,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发现自己在起笔时,没有逆锋起笔。因为逆锋起笔,笔毛就会在转笔时,笔毛就被捺顺了,造成每一种笔画的起点就没有这么多棱角,这就不是如我们处事待人,都要有谦卑之心,不可以唑唑逼人的霸气。中国在道德上的熏陶下,多会以“忍让”来教导后辈,因此“百忍成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就不就是与传统的书法的逆锋起笔,有很大的关系呢?

接着,我又每天开始照帖临,但写出来的字自己都知道完全和字帖的字都不一样,为何?为何?对笔又发呆。。。又发呆。。。

为什么每一笔写出来的笔画,大小一样,感觉硬邦邦。。。。字形多不如我的硬笔字那么圆润、活泼。。。整个字被我写得死气沉沉,干巴巴的、一点都无生气、灵活。。。。。

又对笔沉思。。。懊恼。。。。

又无意间,又让我想通了,原来我握笔书写时,书写到转折时,笔管没有转动,走回“中锋”。。。。于是我又拿着毛笔书写转折和长捺时,在转动毛笔,转为中锋书写,发觉写出来的字比较好些。

这又继续写三个月了。我还是不满意,但又讲不出原因。今天早上,我又发现,原来我没有好好利用“顿”、“按”与“提“的原理,又没有分析字的距离,也就是字的结体。。。。唉,是不是自己“笨”、自己“自我”太重呢。

世人都是执着、有时又不肯放下身段去处理事情,所以很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到处碰壁。就不是如“书法”的顿、按与提的原理吗?

在这漫长的九个月自学书法的路途中,让我在人生过程中,了解很多事情,自已也“顿悟”了很多。。。。。

做起事来,没有这么急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自己,做事那么快,那么投入。

一向处事都以“中庸”态度处理,“原则”很重。如今在这几个月,开始在学习放下“自我”、学习“忍”、学习“原谅”、更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道我能够做到吗?

希望我能够从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能写出自认自己满意的书法,更重要是能让我“心平气和”的、不在“执着”、不将自己的准绳去衡量别人,这世上肯定没有同样的“我”,怎样能和我一样处事待人呢?

我如果学会放下多一点,不就会更快乐、更幸福呢!

备注:如套用或摘录文章,请写文章出处出处(生命中的蓝天白云或http://thwon53.blogspot.com/)感恩

2014年10月10日星期五

符永刚博士题在汉画像石拓本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后感

符永刚博士题在汉画像石拓本上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从未想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以汉画像石拓本书法形式表现出来,整幅作品显得如此古朴。

本是书法艺术门外汉,对书法的形式只是略懂皮毛。中国书法艺术浩瀚博大,但马来西亚书坛上,却很少书家以汉画像石作为书法表现。看了符博士的这一幅作品,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用拓本书写《心经》,是如此优美、淳朴、更有一种怀古风味的悠悠之感。

符永刚博士以他似魏碑手法的书风,雄健的笔力,将庄严的《心经》书写出来。这幅作品结构严谨,工整的排列,让诵读者以法喜之心,将心经轻易诵念。从处理作品的手法,可联想符博士处事肯定是一丝不苟、堂堂正正的一位学者。因书家常说:字如其人也!

从符博士选了一幅《华堂紫气开,有凤来仪》汉画像石拓本来书写《心经》,可推想符博士心中多想见到世上每一户、每一家都幸福满满,彼此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充满祥和之气,人间是一片快乐之土啊!

拓本中展现的画面是一间普通的民舍。这间屋子虽不是华丽美轮豪宅,但家内确可看到一对夫妇相敬如宾的互对和谐画面。彼此作揖的动作,从夫妻的举动,显示家庭融洽之感觉。这一整幅画和书法配合,纸上洋溢喜悦、阔达、安详和宁静的欢欣家庭的场面。

从符博士的小字的排列,每一行似乎排成一直线,每一个字大小似乎一样均匀,墨韵浓淡如一,虽无《兰亭序》书风的飘逸流畅;可是工整的排列,令人观赏时,庄重、肃穆、宁静、安详,这些感觉在心中慢慢油然而生。

符博士的书法功力无可厚非,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他能够将260个字的排列如此整齐、安插进整幅汉画像石拓本内。这幅拓本和符博士的小字配合得如此绝妙、布局如此均匀、整首《心经》就如量身测量尺寸书写在整张拓本上,这证明符博士在书写前应预先进行总体设计,所以才有如此完美的画面。

如果将这首《心经》在电脑内,放大观看,观赏者会啧啧称奇,因符博士每一字的笔触如此细腻,整幅作品给人感觉浑厚、雄强、笔风刚健笔挺。同时,也看到每个字的结体、字形不一,其中有隶、行、楷、草等诸体的结合和融铸,是为自家法。整篇《心经》上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当阅读时,就会联想到如同“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世界,以用布施”的法喜之心,将自己所学、所赚、所得的物资与学识去奉献于社会。这种“取自社会、回馈社会”无私精神能够发扬光大,这世界就是那么美好、幸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写在拓本上,可算是其中一种最佳的书法表现手法,因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丰富辉煌的艺术墨法瑰宝。

以下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思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备注:如套用或摘录文章,请写文章出处出处(生命中的蓝天白云或http://thwon53.blogspot.com/)感恩

2014年10月8日星期三

符永刚博士题汉画像记的作品观后感

符永刚博士题汉画像石记的作品

无意间看到符博士题写在汉画像石拓本上的作品,心中震荡,原来中国书法创作还有如此表现形式。拓本上的图画犹如图腾,这对艺术门外汉的我,原先却不知道汉画像记的来源,看完博士的小字记载,现在些少对此艺术有些开窍。

仔细深读符博士作品中的细腻的小字记载:
汉代留给中华文化极其丰富辉煌的艺术墨法瑰宝。其中画像石尤其精彩绝伦。其艺术风格朴素雄浑奔放,而且无论是处理大场面人物群像或独幅画面皆神情生动。善于处理巨幅和小型画面构成画像石常见之题材,为社会有关各种活动。农耕、放牧、狩猎纺织。车马、出行、谒见幕府宴饮、庖厨、乐舞、百戏、宣扬忠孝节义故事、神话、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古圣贤、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奇禽异兽、龙凤吉祥、日月星辰、画像石集、绘画与雕刻、为体之特殊艺术形式,其形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艺术家们通过对现实深厚观察创造极富生命力和真实感之伟大艺术品。(癸巳初春符永刚识)

这上段文字记载是从符博士题汉画石原记作品载录,才知道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民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符博士的这些小字眨眼一看,似乎凌乱、虽不娟秀;但仔细欣赏,却不然发现每一行的字数不均衡,但排列工整,墨色均匀。每一句旁的小红句号圈得“细圆”,特清新顺眼。令读者阅读时,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立即可以迅速将全文轻易读完,是符博士的书法风格无疑。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石。这种艺术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这些建筑物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丧葬艺术。
汉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制作工序大约分成七个工序,那就是:-
第一工序:
丧主或死者亲友雇请“名工”或“良匠”承担画像石建筑和墓室、祠堂的设计和建造任务。这些工匠集团多是同乡或亲友组成。这种的同乡或亲属情缘关系,有利于汉画像石的制作技术的传承和提高,并且可保持彼此的团结和稳定,迅速将工程完成。

第二工序:
雇请的画匠就是制作的工匠。他们到附近的山上挑选开采石料。所选采的石料,必须是适合雕刻、石质细腻的优等石材。

第三工序:
石匠根据建筑的设计图对选取的石料进行加工,让石料变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构件。

第四工序:
在工作中“画师”和“石匠”必须密切配合。“画师”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磨和毛笔以准确有力的线条绘出画像的底稿。这一种“底稿”工作功力优劣,会影响作品成败优劣的工作。这些手艺高超的画工一定要有绘画的技巧,并且对施工建造本身的结构了如指掌,也对每块石材究竟是建筑上那个部位的构件,应画什么题材内容的图像,都做到掌握拿捏到家的工夫。

第五工序:
现在轮到石匠必须严格按照画师在石面绘制的墨线画稿,进行用凿、錾等工具刻出图像,使其具有凹凸的立体效果。

第六工序:
石匠们将雕刻好图像的石材,按照设计图拼装成墓室、祠堂等石结构建筑。

第七工序:
最后的工作时画师对石结构上刻好的图像,施彩着色。使之具有帛画和墓室壁画同样的视觉色彩效果。

汉画像记在中国分布地域很广,主要分布区有四个中心,那就是:
(一)河南南阳、鄂北区
(二)山东、苏北、皖北区
(三)四川地区
(四)陕北、晋西北区
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等地区,只发现零星汉画像石。
而当时的河南南阳、鄂北区、山东、苏北、皖北区和四川地区是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和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这些原因,造成这些地方产生很多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墓主常将心中喜爱的生活方式的物资基础,崇尚财富观念,将心中的梦想,移植到墓园设计。所以墓园的图案多出现:迎来送往、车辆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捕鱼田猎、亭台楼阁。从这些图像,可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各种财富资产情况。

第二类内容是历史故事。
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人们接受儒学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贞洁烈女的顶礼膜拜的同时,也对成神为仙充满幻想,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因此汉画的艺术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记载,让后世对汉画艺术之“深沉博大”赞叹不已。

第三类内容是神仙世界
在汉画像石中有很多内容是描述神仙世界。从这些画像内容,可表达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所以汉画中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中的烤石造人、炼石补天、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神相交、有王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马、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为了死后能够得到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的骑乘工具。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总括,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这些汉画可说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和文献。同时它描绘的扑朔迷离的宇宙,令人震撼,可是时代的产物。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因此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幕幕的慷慨雄壮的历史剧。汉画像石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沃土中萌芽、发展成一株艺术奇葩。

汉画像石成为典型的丧葬艺术,它表现的主题是生者祭祀,悼念死者的永恒悲剧题材。但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并没有将死亡描绘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而是充满了对未来、对生命的乐观与渴望。

因此,汉画像石可称得上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在此,也可以从丧葬艺术中,了解、正视和尊重社会礼制和风俗,也可看到当时祭祀祖先的场面的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

汉画像石与今天的图案相比,论造型等是不下于时下的创意表现。虽然拓印本多是墨色,也有一些用朱砂拓成的拓本。这种艺术形式能深深烙印在每个观赏者的心中,令人震撼,是中华文化的丰富辉煌的艺术瑰宝。

备注:如套用或摘录文章,请写文章出处出处(生命中的蓝天白云或http://thwon53.blogspot.com/)感恩